巨型樹袋鼠曾經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個意想不到的地方

时间:2025-11-02 19:54:18 来源:驚肉生髀網 作者:鷹潭市
巨型樹袋鼠曾經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個意想不到的地方
Dendrolagus goodfelowi, 或古德菲勒樹袋鼠。Credit: Shutterstock
(神秘的地球uux.cn)據The Conversation(加文·普裏杜和娜塔莉·沃伯頓):袋鼠是澳大利亞獨特性的永恒象征。為了移動,它們做了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不會做的事情:用巨大的後腿跳躍前進。所以,當你得知有些袋鼠生活在樹上,並且是所有有袋動物中最可愛和最受威脅的一種時,你可能會感到驚訝。
今天,生物學家認出了十種樹袋鼠,都屬於樹袋鼠屬。兩個物種棲息在昆士蘭州北部的熱帶森林中。另外八隻生活在新幾內亞。
研究它們很困難,因為它們的棲息地很難進入,它們生活在高高的樹上,並且由於人類的影響越來越稀少。
樹袋鼠的進化史甚至更加模糊不清。在今天發表在《動物分類》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我們收集了所有關於樹袋鼠化石的證據,並顯示巨型樹袋鼠物種在澳大利亞分布廣泛,生活在遠離熱帶森林的棲息地——它們現代的家園。
來自無樹平原的樹袋鼠
2002年,一隊探險者在澳大利亞中南部幹旱的納拉伯平原中部發現了三個新洞穴。洞穴地麵散落著已經滅絕的有袋動物“獅子”袋獅和短臉袋鼠的骨頭,以及仍然生活在澳大利亞較幹燥地區的幾種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骨頭。
巨型樹袋鼠曾經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個意想不到的地方
25萬年前,納拉伯地區巨型樹袋鼠Bohra illuminata的重建。學分:Peter Schouten,作者提供
考慮到食草動物的高度多樣性,我們得出結論,納拉伯在20-40萬年前一定不僅僅是幹旱的灌木叢,即使它仍然非常幹燥。這是因為一些灌木不足以讓如此多的食草動物生存。
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在2008年和2009年發現兩種新的巨型樹袋鼠的部分骨骼時,很難相信。它們屬於已經滅絕的Bohra屬,1982年根據在新南威爾士惠靈頓洞穴中發現的腿骨首次命名。
就像拚圖盒上的圖片一樣,我們利用納拉伯的骨骼作為向導,在博物館的收藏品中尋找孤立的碎片。我們發現了100多顆牙齒和骨頭,它們至少屬於7種滅絕的樹——袋鼠。
這些化石來自從維多利亞南部到澳大利亞中部再到新幾內亞高地的化石地點,年齡從350萬年(上新世晚期)到幾十萬年(更新世中期)不等。
巨型樹袋鼠曾經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個意想不到的地方
已滅絕的Bohra illuminata的頭骨與現代樹袋鼠的頭骨(縮放到相同的長度)的頭骨。作者提供
向前一大步——然後向上
解剖學和分子證據表明,在現存的有袋動物中,袋鼠與負鼠的關係最為密切。由於澳大利亞化石記錄中的巨大空白,沒有人確切知道袋鼠祖先是何時下降到森林地麵的。
同樣,我們不知道這種獨特的“兩足”跳躍運動模式是起源於樹上還是地上——但我們知道它成為了袋鼠家族的持久標誌。它們比它們的負鼠祖先有更長的後腿和腳,腳骨以這樣的方式鎖在一起,以限製腳的側向運動。
結合高肌腱彈性和肌肉發達的大尾巴,這些適應能力使袋鼠成為地球上最節能的動物之一。
樹袋鼠的腳骨揭示了這些適應性進化“逆轉”的三個階段。上新世的博赫拉物種進化出了更寬的腳跟骨和上踝關節,使它們具有更大的機動性。後來,更新世的博赫拉物種在跟骨前部進化出了更光滑的關節,使他們能夠向內滾動腳底,以包裹樹幹和四肢。
除了腳更短,現代樹袋鼠的後肢也更短,前肢和爪子也更有力,便於抓握和攀爬。它們甚至可以在攀爬時用後腿走路,而住在地麵的袋鼠在遊泳時隻會交替移動後腿。
巨型樹袋鼠曾經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個意想不到的地方
樹袋鼠(Dendrolagus)和灰袋鼠(Macropus)腳骨的比較。學分:加文·普裏多和娜塔莉·沃伯頓
為什麽要回到樹林裏?
隨著澳大利亞在過去的1000萬年裏變得幹燥,更多的開放植被變得廣泛。這一趨勢在500萬到350萬年前被溫室階段打斷。我們推測,在此期間,森林棲息地的暫時擴大會打開新的生態位,讓早期的樹袋鼠進化利用。
到氣候變幹的時候,樹袋鼠已經成為澳大利亞動物群中的既定成員,物種適應了不斷擴大的林地和熱帶草原棲息地。
正如今天一些較大的猴子所做的那樣,Bohra物種可能把它們的時間劃分為生活在樹上和地麵上,而現代樹袋鼠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樹冠上。
所以,盡管我們現在可能認為樹袋鼠是典型的雨林動物,這是因為生活在其他棲息地的博赫拉物種已經滅絕了。
盡管我們可以從對現代物種的研究中了解到關於進化的一切,但化石記錄有可能用一個發現來顛覆劇本。

(责任编辑:青浦區)